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迎来新机遇
2007/4/16 12:01:55      浏览3118次

  4月的申城,成为国际金融业关注的焦点。当月第一个工作日,花旗、汇丰、渣打、东亚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几乎同步在上海宣布开业。从此,外资银行获得了与中资银行同样的国民待遇。
  这是中国积极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正以一种成熟、自信的态度迎接开放,愿意参与竞争,共享全球化的阳光。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这更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首批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落户上海,代表着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已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认可。这种认可,必将形成“羊群效应”,使上海对各类国内外金融机构产生持续的吸引力,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意义深远的起点
  外资法人银行成立,中外资银行实现同台竞技,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入世保护期的结束,意味着更深层次开放的起点。而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契机。
  专家认为,金融中心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结果。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必将催生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紧要。随着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参与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家全局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同时,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也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可能和基础。今年举行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适应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机构敏感地“嗅”到了其中蕴藏的机会。在外资法人银行相继落户的同时,国内重量级金融机构的总部级中心纷至沓来。上海银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各中资商业银行在沪设立营运中心已经达到30家,不仅包括票据、信用卡、资金运营、产品研发、零售银行管理等市场前沿的各个方面,也覆盖了数据处理、会计处理、国际贸易单证处理等多项银行后台业务处理功能。
  外资机构在这里设立中国总部;中资机构在这里设立营运中心———并驾齐驱的竞争,激发着整个市场的活力,正让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并非偶然的选择
  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者。首批外资法人银行全部选择在上海开业,表明国际金融业对上海金融生态环境的认可:这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心脏。
  这里有国内最为齐全的市场体系。证券、期货、黄金、外汇交易、同业拆借、产权交易、金融衍生品……浦江两岸,现在已经是国内金融产品交易和创新的主要场所。其中,银行间市场已成为人民币市场化基准利率和基准汇率生成地,以及中国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贴近市场一线,自然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共同的选择。
  这里有国内覆盖面最广的信用体系。目前,上海联合征信平台已经覆盖了60多万家企业和700多万个人的诚信信息,个人系统覆盖率超过90%。去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还在国内率先发展了一套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使小企业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评价标准。一个多层次的信用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实现良性竞争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这里,也是国内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城市。ETF、权证、外汇掉期、远期柜台交易、产业基金……多年来,中央一直支持上海先试先行,把金融领域许多改革开放的探索率先放在上海试点。而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组合,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以融资为例,统计显示,在2002年到2006年5年间,上海各类金融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共筹资1.2万亿元,在全国直接融资总额中的比重超过90%。
  乘势而上的步伐
  机遇当前,如何乘势而上?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以201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为目标,上海未来数年的路径图已经颇为清晰。
  人才高地,将成为一个关键的词汇。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缺的就是人才。目前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有十几万人,尽管在绝对数量上规模不算小,但占上海人口的比重不到1%。而在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更为紧缺的将是熟悉国际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据了解,上海将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系列配套改革,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海归人才,以满足沪上中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
  对于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来说,与人才同样不可或缺的是创新能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上海将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努力在金融产品、技术、组织、制度等各个领域“敢为天下先”。比如,结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申城将争取在离岸银行、保险与再保险等业务中有所突破,使上海成为一个与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性资金集散中心。
  创新,离不开一个更为高效、更加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据了解,在推进金融业各类业务创新的同时,上海将推进结算清算、数据处理以及审计、会计、法律、咨询等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中介服务业的发展,让金融业的生命线———资金“流”得更畅通,交易更加活跃,环境更加优化,信息更为透明,运行更加安全。
   
 
 
外经贸单证专业培训考试中心 ©2005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34717号-1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555号A座905室(200092) 电话:021-55092022 传真:021-55092022(电话无人接听时请发邮件)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788号 Email:2435973370@qq.com  2435973370@qq.com 咨询时间(8:30-17:00)
上海森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