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时不我待 “中国制造”疯狂压价终伤己
2006/3/16 8:49:46  新华网    浏览2879次

 华交会上外商“变脸”压价国内企业疾呼“品牌战略”
  作为一年一度纺织品服装、日用消费品、礼品出口市场的“风向标”,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家。但是面对着不断攀升的客商及成交额数量,国内企业却还是喜中有忧
  为期一周的第16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华交会”)3月6日在上海落幕。作为国内最大的区域性经贸盛会之一,华交会对海外客商的吸引力日益增长。
  理性看待参会外商
  “不要让华交会成为外国采购商的集中砍价场!”浙江东方集团嘉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卜长波语出惊人。
  常年参加外贸会展的卜长波发现,很多外商参加这种大型会展或者跨国采购会,“不是带着定单来,而是希望了解中国市场,打探各生产厂商的价格,以便在日后的业务谈判中痛下杀手。”
  外商“变脸”背后,折射出的仍是中国制造业竞相压价的恶性病。来自内蒙古一家国有服装企业的张女士表示对此有切肤之痛。
  “他们的报价根本就做不下来生意。”据她透露,有些企业为了抢定单,在华交会上随便给出客商一个低得不可想象的价格,不管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到,先从竞争对手那里把生意抢到手再说。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华交会结束之后,他们自己无力提供过低的价格,根本拿不到定单,也扰乱了别人无法做成买卖。“结果把生意让给其他国家,自己人打自己人。”
  同时,据一位参观华交会的德国客商介绍,他们在国内其实已有长期合作的外贸伙伴,参加华交会只是希望了解中国市场的新动向,看看有哪些更新的产品、更好的价格,以便提供给合作伙伴作为参考。而有业内人士直接指出,很多外商参加这种大型会展或者跨国采购会,其实正是为了打探各生产厂商的价格,以便在日后的业务谈判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因此,国内企业相互压价的恶性行为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纺织品服装就是一个最好的“前车之鉴”。去年年初举办的第15届华交会上,由于全球纺织品配额的限制“闸门”彻底取消,纺织品企业在华交会上的压价行为前所未有的“疯狂”,在国内企业的你争我夺中,最终纺织品过高的出口涨幅让欧美先后设限。
  品牌战略时不我待
  与中国企业举步维艰的出口相比,国外品牌企业却依靠“贴牌”战略获益丰厚。品牌缺失成为我国外贸的另一个“疑难杂症”。
  华交会上,山东盛宏玩具公司介绍说,公司为西班牙著名品牌“ZARA”贴牌生产服装,同样品质的商品,一挂上“ZARA”的标签立刻身价倍增,其售价是中国企业出口价的4—5倍,甚至8—10倍!
  “我们有设计,但是没品牌!”正是那一方小小的标签,决定了中国企业只能站在价值分配链条的末端,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拱手把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利润让给国外企业。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指出,中国外贸企业依靠的还是“苦干”而非“巧干”,主要从事的还是低附加值的加工产业。如果在未来5—20年内,中国企业不能完成从“加工制造中心”向“研发设计中心”以及“营销管理中心”的产业结构提升,极可能丧失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地位。
  为此,上海市外经贸委政策研究室的陈章远指出,今年华交会不注重统计参展企业数量,而是重视统计参展品牌数量:获商务部确认的“中国名牌出口商品”有54个,“省市出口名牌”有655个。
  不过,出口品牌战略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不能操之过急。浙江凯喜雅公司以自主品牌出口的生丝在国外已经打响,价格比同类产品每千克高1美元。经理冯继延认为,打造品牌需要时间。“对于中国来说,这可能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华交会境外客商增一成半(链接)
  第16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华交会”)6日闭幕。数据显示,华交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华交会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通过清理客商数据库,增加海外招商网点,采取围绕品牌和专业化进行重点招商等方式,到会境外客商再攀新高,达到23660人,比上届增长15.08%,到会境外客商来自142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届增加4个。
  截至6日,本届华交会出口总成交额达33.2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1.68%。其中,轻工工艺类成交活跃,共成交13.57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9.23%;纺织服装类成交18.68亿美元,比上届增长5.05%。
   
 
 
外经贸单证专业培训考试中心 ©2005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34717号-1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555号A座905室(200092) 电话:021-55092022 传真:021-55092022(电话无人接听时请发邮件)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788号 Email:2435973370@qq.com  2435973370@qq.com 咨询时间(8:30-17:00)
上海森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