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大国亟待信用重构
2006/2/1 0:45:14      浏览2755次

 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14000亿美元,再次雄居全球第三位。而另一方面,国外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加剧,全年共有1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63起,涉案金额21亿美元。尽管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手段多是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但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缺乏信用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显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与此相呼应,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于近日起正式运行,这是国内第一个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万里长征,这只是第一步。因为毕竟这只是行业内部的一个个人信用系统,只是银行信用,还不包括商业信用。而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仍然存在重大的缺陷。
  从我国的外贸来讲,由于缺乏信用理念所带来的商业信誉和经济利益损失是巨大的。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出口时,缺乏商业信用,导致商业信誉损失,比如近期国外媒体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在非洲各国的商店里,服装和日用小商品是中国商品唱主角。但很快,因质量差,中国商品在非洲的名声坏了,让许多人产生不满。津巴布韦报业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去过中国,对上海印象最深刻。中国商场里的商品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但为什么出口到非洲市场的一些中国商品质量会有问题呢?”不仅在非洲如此,前一段时间我国出口到一些国家的鞋因“含有有毒物质”遭封杀,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出口商缺乏信用理念,做“一锤子”买卖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是由于缺乏信用管理理念,国内出口企业做生意有时只是凭借感觉和侥幸,结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轻者利润受损,重者破产关门。以浙江省的对外出口为例,可以用“出口量一路上扬,呆账坏账跟着涨”这句话来总结。浙江去年出口581.6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4成,但是累积海外欠款估计也增至近百亿美元,企业平均收账率只有80%左右。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年至3年的占30%,半年至1年的占25%,半年以内的占35%。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的合理期限一般是3至6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就会作为坏账处理,如果按这个规定,对外出口中的欠账就更多。为什么单单我国出口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出口企业很多没有按照信用管理制度来进行交易。例如,由于采用信用证交易和信用保险都需要一笔费用,不少中小企业不愿意背上这样的成本,还是选择传统交易方式,根本就不用信用证。据统计,我国只有20%的出口企业使用信用证,大多企业还是和熟识的客户赊销赊购。由于我国的信用管理建设的严重滞后,没有信用管理来把好企业的大门,在出口时上当受骗是必然的。
  事实上,根本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经济市场化程度为73.8%,我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但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当然包含出口信用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缺乏信用管理体系,在出口信用管理方面更是空白,这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和市场经济国家是不相称的,为了使我国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尽快建立关于出口企业的信用征信系统,通过此系统来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进行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外经贸单证专业培训考试中心 ©2005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34717号-1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555号A座905室(200092) 电话:021-55092022 传真:021-55092022(电话无人接听时请发邮件)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788号 Email:2435973370@qq.com  2435973370@qq.com 咨询时间(8:30-17:00)
上海森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