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赋能 义乌从贸易开放向制度开放转变
2021/7/27 10:50:51  中国贸易报    浏览511次

  义乌是享誉世界的小商品之都。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以贸易互通为主轴,不断在地理上和观念上扩大与世界接轨的通道,有力推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从国内看,义乌在改革开放的坐标上,先后历经五代市场变迁,自觉担当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历史使命。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8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485.6亿元,是1978年的1161倍。新时代的义乌以打造第六代市场为核心,依托大改革和大开放,加快迈入自贸试验区时代,统筹发展进口、出口、转口业务,持续提升义乌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

  从国际看,义乌通过贸易改变了长期以来依赖江海港口的被动局面,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线路,真正成为“一带一路”的新起点。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五年以来,“义新欧”中欧班列发运量稳步增长,将“世界超市”浙江义乌及其辐射的长三角地区与欧洲连接起来,为中欧双方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创造了更大合作空间。

  今年上半年,“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开行737列,发运箱量同比增长149%。义新欧”中欧班列不仅辐射范围日益扩展,开通14条运行线路,实现欧亚大陆全覆盖,而且产业带动效应增强,推动了中欧班列由运输通道到贸易通道的转变。

  实践证明,义乌作为通达四海、买卖全球的“世界货地”,在“一带一路”合作的大舞台中展现了独有的义乌元素,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成功实践和精彩呈现。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共识越来越广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义乌作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诸多启示。

  一是验证了“一带一路”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西方抹黑和对冲“一带一路”的意图是违背经济原则和经济规律的。在疫情期间,“义新欧”班列和义乌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就是最好的例证,义乌融入“一带一路”的实践超过单一维度,向西借“陆上丝绸之路”出境、向东借“海上丝绸之路”出洋、线上借“网上丝绸之路”抢单,以国际小商品市场链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商贸节点。

  二是凸显了有为在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上,义乌做得很出色,同时政府引导经济这只有力的手,义乌做得也很好。从1982年建成第一代仅有几百个摊位的“露天市场”到打造第六代市场,都与实干推进改革开放密不可分。这一实践逻辑可以概括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义乌实践还印证了马克思对世界市场中性属性的认定,作为全球小商品市场风向标,打破了姓资姓社的人为划分。

  三是在实践中丰富了“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现在的义乌,不仅是义乌人的义乌,更是中国的义乌、世界的义乌,有52个民族近130万外来建设者、80多个国家和地区1.3万境外客商在这里生活工作,义乌商品、义乌商人、义乌企业、义乌市场正在成为国家竞争力、全球生产力的微观组成。义乌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上的创新表达正是体现了格局、战略与人物、故事相结合。

  四是发扬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和理念。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思想传统,以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追求,这在义乌体现得尤为鲜明。义乌有句著名的民俗“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这真实地反映了义乌人开放、包容、共享、共富的文化理念。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义乌精神和创新意识,义利并举、一言九鼎的信用理念等,这些都是义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与优势。

  五是打造了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方样本。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发展共同体。城市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往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直接力量。新老义乌人和谐相处、文化交融、共创家业突破了“文明冲突”的陷阱,为地方合作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酒香不怕巷子深”,正是“一带一路”倡议赋能义乌,让更多的义乌元素展现在世界面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义乌主动融入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正在推进从贸易开放向制度开放转变,以地方合作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实践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王义桅系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
   
 
 
外经贸单证专业培训考试中心 ©2005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34717号-1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555号A座905室(200092) 电话:021-55092022 传真:021-55092022(电话无人接听时请发邮件)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788号 Email:2435973370@qq.com  2435973370@qq.com 咨询时间(8:30-17:00)
上海森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